探訪常德會戰暖水街戰役戰場遺址:洈水河畔藥草香
一條3米多寬的鄉村道路旁,一堵年代久遠的豎墻下面,一片農田的角落處,一塊寫著“常德會戰暖水街戰役戰場遺址”的黑色大理石碑,迎著陽光和微風,莊嚴靜默。2025年8月5日上午,記者站在黑色石碑前,閱讀上面簡短的文字,仿佛聽到了從時間深處傳來的槍炮聲、廝殺聲……
這片名叫暖水街的土地,今天隸屬澧縣火連坡鎮澧淞村,清亮的洈水河從它身邊流過。在1943年,這里是敵我雙方爭奪的戰略要沖,是常德會戰的前沿陣地,曾經商旅往來、百肆雜陳的古街在戰火中變成了斷壁殘垣。
(一)
站在上午11時的陽光下,眼前的洈水和身后的民居都寂然無聲。對岸的村莊,是湖北省松滋市的地界,白色的墻面、紅色的屋頂在綠樹掩映下,像一處世外桃源。
因為地處湘鄂邊界,是連接湘西北與鄂西南的咽喉,加上兩省共治的特殊地理位置,暖水街慢慢從自發的集市演變成了重要的商貿通道。
在當地人的回憶中,暖水街靠山面水,街面上商鋪林立,樓檐下掛滿了各家商號的旗幡和招牌,旅店、飯館、錢莊、診所、戲樓、糧油店、綢緞莊、祠堂、廟宇擠擠挨挨,往來的行人有外地的客商、下江的船工、山里的騾隊、過路的旅人。碼頭上停靠著的貨船與客船,除了橫渡洈水溝通兩岸,還駛入松滋河進入長江水道。
1943年11月6日,為打通南下進攻常德的通道,日軍第11軍兵分三路猛攻暖水街,負責防守的國民革命軍第10集團軍66軍和79軍死守陣地,敵我雙方在暖水街這一狹小的區域內反復爭奪。中國守軍在日軍飛機、坦克、大炮、毒氣的打擊下屢遭重創,仍浴血奮戰,將敵軍阻擋在暖水街主街之外。
日軍在暖水街戰場傷亡3000余人,最終也沒能突破暖水街防線,只得繞道南下。
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暖水街戰役是常德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暖水街戰役戰場遺址記錄了中國軍民為抵抗外敵侵略,守護家園的悲壯歷史。81年后的一個初夏清晨,作為這場戰役的有力憑證,一挺殘破的輕機槍在邊山河河灘上被跑步的村民孫勝才發現,再次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那場慘烈的戰爭。那場戰爭的親歷者,大多已漸漸消失于時間長河,極少數仍然健在的也早已白發蒼蒼。
今年85歲的周章元老人,在日寇炮火轟炸暖水街之前,跟著家人躲了出去。那些來不及逃跑的村民,遭遇日軍后即慘遭殺害,空無一人的房屋也被付之一炬。兵火過后,和暖水街區域的所有人一樣,周章元一家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幾年后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孫子一個孫女,孫子在長沙工作,重孫都有六七歲了。”說到這里,周章元爬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1958年,國家動工修建洈水水庫,暖水街老街被納入庫區,居民遷移到了別處。現在水庫邊的居民都是后面搬過來的,周章元就在界記橋邊臨水而居。
界記橋將暖水街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在南,隸屬湖南;下街在北,隸屬湖北。抗戰時期,街不分上下,人不分南北,紛紛籌款籌糧,協助抗戰,還組成了情報隊、救護隊、醫療隊、疏散隊。在暖水街開染坊的孫盛文,將房屋騰給部隊作臨時指揮所,自己又到前線轉運傷員、運送彈藥。暖水街地區三元鄉鄉長周亞新發動鄉民支援抗戰,為參戰部隊提供戰場救護和后勤保障。這段歷史和這些事跡,連同紅七師激戰六合橋的故事,賀龍帶兵夜襲磨盤洲的故事,暖水街的后來者都沒有忘記。這些事跡和故事被書寫在《暖水街今昔》《情系暖水街》等書籍中,被記錄在澧淞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墻面上,激勵后輩牢記過往,在新征程中接續奮斗。
(二)
走進澧淞村便民服務中心,一股濃郁的中草藥味撲面而來,那是石菖蒲和枳實散發的香氣。如今,澧淞村近千畝土地上,栽種著石菖蒲、枳實、茯苓等中藥材。
2022年,在湖南邵東做藥材生意20余年的張健清回到家鄉,當選為澧淞村黨總支書記,那年他45歲。多年的經商經驗,讓張健清瞬間嗅到了商機。2021年4月,澧縣石菖蒲被農業農村部公示為首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澧淞村土壤濕潤,毗鄰洈水,是種植石菖蒲的理想地。說干就干,張健清利用村里以前創立的澧縣澧淞農業綜合服務有限公司,號召村干部帶頭投資,帶動村民利用閑散土地種植或在玉米地里套種石菖蒲、枳實等中藥材。
行走在澧淞村的村道上,可以看到玉米地里的小棵石菖蒲,和成片的大棵石菖蒲。張健清介紹:“石菖蒲4年收獲1次,畝年均收入能達到1萬元,前兩年可與玉米套種,后兩年就要讓它們敞開了生長。”張健清還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村民,通過科學的種植和精細化的管理,提升中藥材的產量和品質。今年4月22日,他還開通了抖音號,在直播間里告訴大家如何種植、培管中藥材。如今,澧淞村230多戶村民種植了860余畝石菖蒲。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集體經濟也大為改觀。“去年石菖蒲等中藥材喜獲豐收,銷售額突破了800萬元。”談及澧淞村的發展前景,張健清爽朗地笑了,“去年村集體純收入15萬元,今年有望突破20萬元。”張健清的目標是“接下來的5年村集體收入要達到100萬元”。
張健清說,要繼承這片土地上的抗爭精神,要用智慧和勞動創造價值。他去懷化考察茯苓交易市場,期望能夠優化石菖蒲的營銷方式。村里引進了澧縣美娟養殖有限公司和澧縣恒灃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讓之前閑置的水面上激蕩起層層漣漪。村里招商引進的羊肚菌種植產業、牛蛙(種蛙)養殖繁殖基地,讓10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務工。
“在家門口就業夢想成真了,特色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收入明顯提高了,鄉村振興指日可待,我們都沒有辜負這片土地。”張健清表示,澧淞村未來可期。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