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民自創歌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小記
常德米粉是常德的一張美食名片,但你知道嗎?一碗米粉的背后,其實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烽火記憶。8月15日晚,市民劉波、謝勇政創作的抗戰文化歌曲《一碗米粉一座城》在城壕灣·勝利之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晚會上首次演出,向觀眾傳達了一碗米粉飽含的家國情懷。
以一種個人方式
宣傳抗戰文化
《一碗米粉一座城》的詞作者劉波是常德市環境衛生工作協會黨支部書記。“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常德是一座英雄之城,但我們對抗戰文化遺產的挖掘還不夠。”8月11日,劉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想以一種個人方式紀念和宣傳抗戰。
他去圖書館、檔案館查閱常德會戰的史料,發現了幾段與常德米粉有關的記載:
城郊農民李長福夫婦冒死穿越日軍封鎖線,將20斤米粉和臘肉藏于板車內送入城內,途中李妻中彈犧牲,臨終前抓緊米粉袋子說:“讓娃們吃飽了打鬼子!”(據《常德保衛戰親歷者回憶錄》)
常德會戰期間民眾積極為守軍送糧,現存國民革命軍第74軍57師戰報提到“十一月二十五日,炊事班于中央銀行廢墟中尋得米粉二十斤,分煮予傷員”。(據《第六戰區后勤檔案》)
一個念頭從他腦海中冒出:“常德米粉是我們老百姓的家常美食,我何不將米粉和抗戰結合起來,創作一首歌曲,讓常德百姓以傳唱的形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激動之余,他擼袖提筆……于是,一篇題為《一碗米粉一座城》的詞,從筆端流淌而出。
“真正的創作時間就三四天。”劉波說,自己長期關注常德抗戰史,并做過一定研究,創作時,感覺“有很多話想說”。
這些“話”,凝固成了沅江、石磨、柴火灶、酸豆角、米粉……這些刻在常德人骨子里的生活意象,被植入到抗戰背景中。8月15日晚演出現場,當“讓娃們吃飽了打鬼子”的旋律響起,臺下觀眾神情肅穆。有白發老者默默拭淚,而被大人抱在懷里、扛在肩頭的垂髫稚子,少了平日的嬉鬧,眼里透著一股與年齡不符的沉靜。劉波說,“秀蘭的酸豆角壇子響,戰士的鋼槍暖了膛”這句歌詞,正是源于李妻臨終前的話。
既要優美深情
又要具悲壯色彩
“我一看,就覺得這個題材很好!以常德米粉為切入點來創作抗戰文化歌曲,我印象中還是頭一次。”8月12日,謝勇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和劉波于今年7月中旬通過朋友介紹認識。謝勇政是民辦文藝團體常德市海燕歌舞團的藝術總監,也是有30年音樂創作經歷的自由音樂人。數次交流后,他倆心照不宣,決定合作一首公益性的抗戰文化歌曲。
謝勇政表達了自己對歌詞的理解。“竹簍里藏著那全城的希望”,這不是空洞地支援前線,竹簍是送米粉的工具,在歌詞中成了民眾與守城士兵的情感紐帶。“秀蘭的酸豆角壇子響”,用一個具體的人名(呼應歷史實錄中送粉的夫妻)和家常物件,讓常德會戰這個宏大歷史事件變得可觸、可感,也讓歷史從教科書走進街坊故事,聽眾很容易從這樣的細節中產生對家鄉人守家鄉的共情。而“秀蘭”,只是常德會戰中以個體行動托舉守城大業的萬千常德百姓中的一個代表。
“他的詞很有感染力,我譜的曲一定要與詞的意境吻合。這首歌曲的旋律既要優美深情,又要具有悲壯色彩。”“我的音樂動機源于常德地花鼓這種本土民間小調,但做了一些變化處理。”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經反復斟酌,幾易其稿,謝勇政完成了《一碗米粉一座城》的譜曲。
“主歌部分語言質樸,曲調平緩優美;副歌部分旋律激情澎湃,與常德地方音樂的節奏感交融。”湖南文理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聲樂副教授曹鳳試唱后表示,歌曲很接地氣,有一幅幅畫面在眼前鋪展的感覺。
常德是一座
有良心的城市
個人記憶里的苦難,與歷史長河中的悲壯交織,讓這首歌曲有了厚重的底色。
謝勇政是20世紀60年代生人,老家在常德經開區石門橋鎮。他記得童年時,學校憶苦思甜課上,一位婦女捧著親人被日軍殺害時浸血的上衣,一字一淚地講述1943年日軍入侵時常德百姓遭受的迫害。外婆也曾對他念叨:“鬼子不光殺人,還搶糧食,進了屋翻箱倒柜,把吃的全擄走,你說可惡不可惡!”這些記憶讓他深知:屈辱的歷史不能忘。
在劉波看來,送粉故事是抗戰精神的縮影。1943年常德會戰中,8000“虎賁”將士與日軍殊死搏斗;而常德百姓籌集運輸糧草,協助挖掘戰壕,投身后勤保障,積極支援前線。將士與百姓同仇敵愾,共同以血肉之軀展現民族大義。這正是抗戰精神的核心——這座城,當之無愧是英雄之城。
這種精神的傳承,在文化創作中可見一斑。常德文化人周碧華告訴記者,早在抗戰時期,常德已涌現大量抗日題材文藝作品。例如1938年,常德進步團體“一致劇社”創作的隊歌《一致起來爭自由》,便是喚醒民眾的吶喊。而新時代市民創作的《一碗米粉一座城》,是對抗戰文藝傳統的延續與創新:它將日常飲食升華為鄉愁符號,讓抗戰敘事成為“情感錨點”,以本土音樂和米粉為載體,聯結“送粉支前”的故事與常德人的集體記憶,避免了說教化的表達。
“當然,地域審美可能限制對外傳播,但這種自發創作本身,已足夠印證常德是一座有良心的城市。”周碧華說,“市民的抗戰文化意識與自覺,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他們的血沒有白流!”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