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光永照青春之“我”
15歲,“就是一個許身斗爭的社會主義者了”;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啟程赴延安,“把自己拋到戰火最響亮的地方去”;19歲,成為晉察冀通訊社的戰地記者;到抗戰勝利前夕,在拒馬河畔遭遇敵人圍捕,拉響身上最后一顆手榴彈犧牲時,常德籍抗日戰士、革命詩人陳輝也才25歲。正是多夢的年紀,是享受父母呵護的年齡,而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陳輝從常德奔赴延安前就寫下了:為了民族的獨立,大眾的解放,我愿意付出所有的代價,甚至這顆年青的頭顱。走吧!暴風雨中的海燕樣勇敢地向前飛去吧!
“從陳輝遺稿的墨跡中,可以看到一個追求理想信念的激情勇士、一個熱情奔放的陽光青年、一個對國家和民族滿懷責任擔當的血性男兒站在我們面前!”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月13日的《常德日報》追尋了我們身邊的抗戰先烈陳輝的足跡,他的英勇事跡、他的豪情歌詠閃耀著青春之光,照亮了過去、現在每一個滿腔熱血的“我”。
革命者永遠是年輕。和陳輝一樣的老一輩共產黨人,有著青春之基因。1921年,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人,開啟了建黨求索之路。從上海的石庫門,到嘉興南湖的一葉紅船,從長征的漫漫征途,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一批批年輕的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在神州大地遍插紅旗。“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革命先輩英勇抗爭的青春信念,正是中國共產黨青春無畏的基因之源。
在“陳輝”們的革命精神、抗戰精神指引下,當代共產黨人有著青春之動力。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一批批年輕的建設者肩負使命,奮力前行。科研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調試團隊平均年齡35歲……在脫貧攻堅的戰場,在抗擊疫情的一線,在守衛國土的前沿,“90后”“00后”黨員也已勇挑大梁,呼喊出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青春宣言”。
未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朝氣蓬勃的狀態和青春洋溢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時強調,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奮斗,是保持青春斗志的最好方式。每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常德青年與“資深青年”,都應傳承陳輝精神,挺立潮頭,永葆“闖”的精神,破體制機制頑疾,助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新突破;永葆“創”的勁頭,努力攻克“卡脖子”難題,構筑發展新優勢;永葆“干”的作風,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科學巧干,擦亮奮斗底色。“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