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絲弦傳承路徑探析
常德絲弦作為湖南常德地區的傳統曲藝形式,已有數百年歷史,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常德市考察調研時指出:“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這里的絲弦、高腔、號子等要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比欢?,因時代沖擊、人才匱乏、藝術多元化等因素,常德絲弦傳承面臨新的挑戰。探尋常德絲弦的傳承路徑,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的生動踐行,也是每個文化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
一是以正立身,以新致遠。“正”是一門藝術存在的依據和價值,是區別于其他藝術的顯著特征。只有把“正”守好,才有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不斷的創新手段面前不失本真。常德絲弦的傳承首先要堅守藝術本體,在守正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創新才能不斷適應新時代,保持藝術鮮活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發展傳承。常德絲弦的創新可以在作品內容上,表現新生活,表達新思想;在表現形式上,積極探索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年輕受眾;在音樂上,既可以加強曲牌內的融會貫通,也可以進一步探索與其他音樂風格的完美搭配;在審美上,發揮曲藝聽覺藝術的主體作用,注重視覺審美,在服化道效等舞美設計上增光添彩。
二是實施人才提質工程。壯大黃士元戲劇曲藝創作工作室人才力量,積極吸納青年創作人才,構建人才梯隊,鼓勵老中青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團隊創作力量。舉辦高質量的創作研討會、創作培訓班,提升創作能力。通過組織曲本創作人員觀摩表演、參與節目編導等方式,加強創作人員對常德絲弦舞臺表演的認知和對表演人員藝術特質的了解,實現量身定制、精準創作。培育常德絲弦表演名家,夯實專業功底,定期進行集訓、匯報演出,提升表演水平。加強對常德絲弦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和武陵區文化館表演人才的管理,打破區域壁壘,整合優勢人才資源,將傳承工作做深做實。
三是建立學校教育制度,培植后備力量。目前常德絲弦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傳承人培養數量十分有限。而絲弦進校園及各類專題培訓班的授課又缺乏量化考核,且具有一定的臨時性、短暫性,傳承效果微弱,無法成為孵化人才的穩定搖籃。放眼全國,蘇州等地開設了專門的職業學校,培養曲藝后備力量,為當地曲藝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從專業地位來看,如今,全國開設曲藝相關專業的院校已有十來家,曲藝相繼被列入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專業目錄,曲藝的教育路徑已經打破了職教天花板。這意味著建立常德絲弦的學校教育制度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應時代和社會所需,將成為絲弦傳承的重要保障。
四是培育消費市場,形成文化產業。充分利用曲藝靈活機動的特質,鼓勵常德絲弦走進茶樓、坊間,從舞臺表演深入群眾日常,營造聽絲弦、愛絲弦、學絲弦的良好氛圍,引導居民形成文化消費習慣,打造常德絲弦文化產業鏈。借助文旅融合平臺,在賦能旅游的過程中實現常德絲弦的商業價值,可以開展常規化的商業演出,還可以利用常德絲弦跳進跳出的特點,與游客互動,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對常德絲弦的興趣,讓常德絲弦成為游客消費的必選項,讓市場化成為常德絲弦活態傳承的重要引擎。
五是科技賦能,推行創意傳播。在傳統媒體宣傳基礎上,借助現代技術,利用新興媒體,大力推行創意傳播,多渠道、多平臺、多角度宣傳展示常德絲弦。支持常德絲弦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做好線上直播和短視頻宣傳,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尋找精準受眾,制定內容計劃,通過常德絲弦賽事、國內外交流展演等活動契機,進行創意策劃,打造明星主播,實現常德絲弦的“破圈”,擴大常德絲弦影響力。激活常德絲弦數字資源,利用線上互動、沉浸式參與體驗等方式,讓常德絲弦在網絡傳播中實現傳承。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