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122個貧困村實現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石門縣磨市鎮銅鼓峪村被群山包圍,過去可謂一窮二白,山多地少,村民要生活就得靠外出務工,是個典型的“空殼村”。為帶領村民脫貧,2015年初,該村將目光放到了3000多畝不開花的板栗林上。接到村支部書記的求助電話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省科技廳派往石門縣的科技特派員龔吉軍,立即請來了省林科院副研究員陳景震,為板栗生長“把脈”。
特派員們一直守護著銅鼓峪村的板栗生長,時刻給種植戶傳授經驗:板栗是喜陽物種,一定要有通透的陽光;板栗采摘以后要施一次肥……同時,特派員們對結合良種湘栗1號和湘栗3號做了“高接換冠”的技術改造。3年后,村里的板栗樹“重生”了,產業發展的“棋”也慢慢活起來。目前,當地已發展起板栗、羊肚菌、無花果、臍橙等多種農業產業,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2300多元達到了現在的8100多元。
近年來,石門縣堅持實施向貧困鄉村和偏遠山區選派科技特派員制度,努力讓科技走入鄉村,解決科技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截至目前,石門縣已經有科技特派員376名,其中向貧困村選派科技特派員122名,實現了全縣122個貧困村幫扶的全覆蓋,并在貧困村建立了130多個各類農業基地。為不斷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更好地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石門縣進一步細化了科技特派員支持政策。同時,實施科技扶貧項目超過60項,投入財政經費達到500多萬元,全力保障科技特派員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中去。
在素有“中國柑橘之鄉”的石門,每三個人就有一人從事柑橘產業。13年來,150名科技特派員徹底改變了柑橘產業的格局。從種植加工到旅游開發,柑橘鮮果和橘子罐頭遠銷加拿大、俄羅斯、東南亞、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的力量讓小小柑橘發揮出巨大的潛能。2018年石門柑橘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產量突破45萬噸,綜合產值超過12億元,13年來增長了將近10倍。
(責任編輯:晏紫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