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書寫有溫度的城市治理民生答卷
曾經阻隔視線的機關圍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共享的綠意;曾令人頭疼的停車難題,被2.2萬個免費泊位化解;老舊小區蝶變重生,街區空間豁然開朗……今年以來,漢壽縣堅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以一系列有溫度、有力度的民生工程,書寫出一份直抵人心的城市治理的民生答卷。
拆墻透綠,拆掉的是圍墻,打通的是“心墻”。漢壽縣委縣政府以“三拆三建”破局,向機關事業單位的實體圍墻“宣戰”。面對觀望者,縣領導親自約談督辦,僅用50天,就拆掉了38家機關事業單位共11350米圍墻,僅保留中小學校園圍墻。圍墻倒下,空間敞開,干群之間的“心墻”隨之消融。與此同時,一場針對縣城“私家菜園”的整治同步展開,近9萬平方米被擠占的公共空間重回城市懷抱。更令人欣喜的是,16處荒廢多年的棚改閑置地塊被精心打造成街頭綠地,成為居民推窗可見、抬腳可入的“最美客廳”。這一拆墻透綠的改革實踐,引來《人民日報》等20余家主流媒體聚焦報道,成為省內輿情引導的標桿案例。
免費停車,免掉的是費用,贏得的是民心。面對縣城車位緊張的問題,漢壽縣雙管齊下:一方面,在拆違騰出的邊角地、閑置地上“見縫插針”,新增34個停車場、3751個泊位;另一方面,在商超、醫院、學校周邊應劃盡劃,新增機動車位8158個、非機動車位10684個。更關鍵的是,算清經濟賬與“民心賬”后,漢壽縣委縣政府毅然決定:所有公共停車位免費開放,同時,敞開38個機關事業單位院落,方便群眾就近停車。為確保秩序,該縣多部門聯動,常態化開展違停整治行動。如今,“免費停車”已成為漢壽縣一張閃亮的民生名片。
精管細治,合掉的是桿牌,提升的是品質。針對縣城道路“多桿林立、多牌叢生”的亂象,漢壽縣在全面摸排、拆除冗余桿牌2456個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于縣城芙蓉路先行試點“多桿合一”工程。通過強力整合,主干道路牌100%整合至路燈桿,人行橫道紅綠燈100%整合至交通桿,道路標識標牌合桿率也達66.7%。這一舉措不僅釋放了空間,更讓縣城天際線清爽有序,顏值顯著提升。
宜居升級,改出的是新貌,凝聚的是認同。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漢壽縣打破傳統單個院落改造模式,創新采用“片區整體改造”理念,聘請專業隊伍規劃,打通多個院落圍墻進行改造,累計拆除圍墻18500米、各類違建3.5萬平方米。同時,改造堅持高標準,實現了管線入地、雨污分流、“飛線”消失、強弱電入地。改造后的小區,公共空間倍增,環境煥然一新。更可貴的是,在改造的同時,同步推進居民自治,引導小區成立業委會,變社區兜底為居民主動治理,居民認同感顯著增強。著眼精神需求,該縣還建成10座“漢香書吧”,成為居民的文化“充電站”;將11座公廁升級為多功能城市驛站;布局33個公共直飲水點,于細微處傳遞城市溫情。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