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類別:傳統舞蹈
級別:省級
批次:第一批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自唐代末年“瑜伽行派”在桃源流傳至今,歷史悠久,品類繁多,體系完整,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據全國家、省、市有關專家論證:“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俗價值和宗教研究價值,是湖南優秀的民間舞蹈,在湖南省民間舞蹈占有重要地位。”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是由巫、道、佛三教手謁(手勢)匯集濃縮而成,與各種民俗活動發展共存,相互影響,其手勢技巧復雜,具有摹擬性、神秘性和傳奇性的特點。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是佛事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識學派”,尊彌勒為始祖。瑜伽意為“相應”“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焰口”也叫面燃,是佛教中的餓鬼名。為了解除餓鬼,故舉行儀式求佛祖幫助解脫。佛教戒律較嚴,佛事活動中無跳跳蹦蹦的動作,故主持只能用各種手謁來超度亡靈,心觀佛尊。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繁多,目前統計有128種,其中箴言手勢94種,口誦手勢34種。主持人進行活動時,分內容進行,可分為準提謁、五方神謁、千佛謁、奉食謁、金剛謁等10組。每個謁都有其含義,如“準提”意為“心性潔凈”。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是古老宗教舞蹈的遺存,被現代舞蹈家們稱為“指尖上的舞蹈”。其價值主要有:一是藝術價值。對地花鼓、漢戲、京劇、老絲弦等民間藝術影響較大。如“千手觀音”的手勢,部分從“觀音訣”中可窺見。二是學術價值。對舞蹈手勢的產生、發展以及桃源宗教舞蹈300余種手勢的源流、沿革、演變、發展,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2006年,“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瑜伽焰口手勢參加2013年文化遺產日活動表演 陳振坤攝
傳承人劉清元開展 佛事活動 陳振坤攝
終審:譚琳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