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安鄉硪歌
類別:傳統音樂
級別:省級
批次:第一批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
“安鄉硪歌”是安鄉民間修堤打硪時為協調動作、激發干勁、消除疲勞和抒發情感所唱的一種勞動號子,是盛傳于洞庭湖區的一種傳統民歌。
安鄉縣境內眾水環繞,河湖密布,有澧水等八條河道自北向南泄流,客水年徑流量達1000億立方米,占洞庭湖滯蓄量的三分之一,臨洪大堤有400公里,占湖南省的八分之一,因此,水患一直是縣境內最大的自然災害。千百年來,安鄉人民為了生存,年年要在秋冬兩季修堤筑垸,用石硪夯實堤身,客觀上促進了安鄉硪歌的傳承和發展。
“安鄉硪歌”歷史悠久。在南宋年間,方志已有明確記載:“自是先后筑堤長百里,河工百萬,硪歌震天”;乾隆年間“合鄰縣民工數萬,硪號此起彼伏”;安鄉人“恃堤防以御水患”,“堤垸如鱗,一望無際”。硪歌伴隨歷年筑堤壩打硪而發展至今。
“安鄉硪歌”的演唱形式是一人領唱,眾人幫腔。音樂曲調的特點是高亢明亮,氣勢壯闊,旋律優美,節奏活潑。其飛硪歌節奏舒展,音調開闊嘹亮,抬硪歌節奏緊湊,音調結實有力,均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安鄉硪歌的歌詞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既有即興演唱,也有演唱歷史的固定唱本。
“安鄉硪歌”以其豐富的內容和優美活潑的旋律,以及“一人領唱眾人合”的集體演唱格局,使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洞庭湖區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安鄉硪歌”是湖鄉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研究洞庭湖區的生產史、防洪史、民俗史、文化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安鄉硪歌涵蓋了音樂、文學、生產習俗等方面的內容,是一種綜合的文化載體,具有傳承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夯實土壤早已被壓路機等機械設施所取代,這就使安鄉硪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作為勞動號子的硪歌伴隨著打硪而產生和發展,現在,它又將伴隨著打硪這種傳統勞動方式的消失而漸行漸遠,走向瀕危,成為亟待搶救的珍貴文化遺產。
2006年,“安鄉硪歌”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