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澧州制膏技藝)
類別:傳統醫藥
級別:市級
批次:第五批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澧縣
“澧州制膏技藝”是針對頸椎痛、肩周炎、軟組織受傷、骨膜炎、骨積液、骨破折痛、肌肉勞損、瘀血阻滯等癥狀配置的膏藥,服務于湘西北一帶,已有上百年歷史。
澧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因澧水貫穿其境而得名。西魏恭帝2年(公元555年)始置澧州,1913年撤州設縣,屢為州府所在地,是澧水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湖南省最大平原——澧陽平原,還有水稻種植最早地——城頭山城,是典型的魚米之鄉,百姓勞動量大,患肌肉勞損、風濕病等病痛的人較多,早期因交通、醫療條件制約,應運而生了中醫,專門解決百姓疾苦,膏藥便是其中典型中醫制劑。以傅氏、周氏為代表的制膏技藝均已傳承上百年,一直致力于解決當地百姓疾苦。
“澧州制膏技藝”流程:一、選料:選優質桐油、廣丹、中草藥、黃支子、血三七等20目中草藥粉碎備用。二、煉油:將桐油加熱,放入廣丹,隨油溫升高,油丹結合,油煙泛起,滴水成珠,離火下藥粉,生成物為黑褐色。三、去火毒:將藥膏傾入冷水中浸泡3天,每天換清水一次。四、分坨制作:將已去火毒的藥膏加熱熔化,攤涂于牛皮紙或仿生紙上。
中醫行醫因面臨資格審查等問題,行醫場合嚴重受限,很多優秀偏方不能對患者使用,已出現失傳或面臨失傳。隨著中醫法的出臺,保護、傳承中醫的不利局面將會大大改觀,澧州制膏技藝定會很好的傳承下去,造福于民。
2019年,“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澧州制膏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選料
藥物磨細
制作膏藥
終審:譚琳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