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三系雜交水稻育種及園中繁殖技術工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市級
批次:第二批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
湖南省賀家山原種場地處洞庭湖西汊腹地,在常德市鼎城區境內。賀家山原種場育種始于1965年,主要育種方法采用系統選育、雜交選育等。
1973年育成V20A、B,同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雜交稻強優勢組合威優6號。1982年,以許世覺為首的6人攻關小組來場進行雜交水稻繁殖制種攻關,攻關小組把突破重點放在如何抽穗揚花安全期和解決人工割葉剝苞上,經過一年努力獲得成功。V20A繁殖132.3畝,平均產量83.3公斤,超過攻關指標66.6%。
45年來,賀家山原種場的科技人員已篩選、鑒定水稻和棉花品種(系)近3000個,完成科研課題近400項,推廣各類優質農作物品種192個,共取得各級科研成果124項,《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獲國家特等發明獎,2000年后審定品種(組合)5個,發表科技論文100多篇,共向社會提供水稻原(良)種近8000萬公斤,創造社會效益100多億元,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0年,“三系雜交水稻育種及園中繁殖技術工藝”列入第二批“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終審:譚琳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